日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研成果展示会,展示的创新发明都是“护士制造”,种种巧心思,缓解了病患的愁与难。
“变形”监护床,抢救少折腾
“有了这张监护床,一旦发生危急情况,抢救的准备时间能从5分钟减少到30秒。”作为沪上少有的男护士,外科重症监护室的范天豪讲起自己的发明头头是道。与普通病床相比,这张自动床奥妙真不少。首先是病人需要做心肺复苏时,只需要按一个键就能从坐位转为平卧位,而普通病床至少要两个人一起操作。其次,床头板能随时自动下放,方便急救时插管。一般病床铺着软垫,但心肺复苏做胸外按压时,却要求病人躺在坚硬的平板上,通常免不了忙乱:移开病人、撤走垫子、放置按压板……费时不说,病人也要吃苦头;而自动监护床在软垫底下预先铺好了按压板,做心肺复苏时,充气软垫自动放气,再不必多折腾。这种“一体化心肺复苏设计”,不仅赢得了抢救的黄金时间,还节约了人力,一个护士就能轻松自如地操作。该项发明荣获了上海市医务职工科技创新一等奖。
回奶外敷袋,产妇“变美了”
不少小发明看似简单,却有着奇效。比如,糖尿病人自己注射胰岛素,每天要在腹部重复多次,注射部位往往过于靠近,造成皮下结节、皮组织损伤。内科护士小刘灵机一动,发明了一种注射指导卡,用普通的硬板纸做成腰带状,上面打了一个个小孔,标注着数字,病人只需按着数字顺序,在小孔部位注射即可。又如一些产妇因回奶乳房肿胀,非常痛苦,普通的解决办法是敷一层皮硝,不但非常“难看”,而且会因沉积不均导致发炎。产科护士长唐继辉为此苦苦思索,终于制成了“回奶外敷袋”:将皮硝放在两个环形的袋子里,通过布带联结变成特殊的“文胸”。外敷袋有活动开口,方便换药,解决了药物作用不均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产妇不但缓解了回奶的痛苦,而且“变美了”,方便参加社交活动。“这是我们护理部最受欢迎的发明之一,不少在我们这里生产的外籍女性,出院后还特意多定制几个带回去。”护理部主任赵爱萍说。
可携搁手架,输液不“牢骚”
护理中的难题、患者的不适与抱怨,都激发着创新的金点子。手术病人容易发生亚低温,可能增加感染几率,一种简易的保温装置解决了这个难题:加热器产生的热气通过软管温暖着患者的躯体,使核心体温始终维持在36度以上。术后病人不少要用导尿管,外挂的引流袋完全暴露,不仅走动不便,而且毫无隐私。护士们特制了“多功能引流裤”,引流袋暗藏在裤袋里,病人可以自如在病区散步……甚至护士们的“牢骚”也成了小发明的契机。急诊室护士弯腰给病人静脉扎针,一天几百次下来 “腰都快断了”,于是有了“可携式输液搁手架”,放在输液椅扶手上,可调节高度,护士再不必弯腰。
“护理是一门学问,创新大有可为。”仁济医院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医院共产生了护理创新60多项,其中10项已经获得国家专利,不少发明还推广到其他医院,惠及更多患者。“这些项目都来自临床,服务于临床。不少虽然只是细微处的小改进,但细节是否完美,造就了护理质量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