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近期未来的韩国职业教育
金泳三 孟广平
Abstract: This article was one of papers provided by Korean Educational ministry at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meeting in Seoul organized by United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ONESCO)(April 26-29, 1999). Some views could be for reference. The author translated and summarized them and added title.
一、技术教育与社会文化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韩国一直以赶上发达国家为目标。为此,需要对我们的发展战略的有效性和效益不断进行回顾和再评价。在这方面,我们对发达国家的成就,无论是有形的或是无形的,从未有过怀疑。韩国人通常认为“技术”和“资本”是韩国工业化必要的条件,而这二者被认为与文化无关,于是以为在职业教育中只学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是最重要的、毋庸置疑的。
然而,根据我们的经验,作为工业化的必要因素,“技术”和“技能”并不是万能的。它们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劳动质量”也很大程度取决于社会和文化。这种趋势似乎在“信息社会”比工业化社会更明显。
因此,在一个非西方文化的环境下,只教某种知识和技能所带来的职业岗位上的效益和效率与在西方社会的结果不会一样。我们需要为21世纪的社会变化作好准备,清除妨碍提高职业教育效益和效率的旧观念。
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大多数人似乎都相信只要有科学、技术、资本和模仿西方国家的社会体制,任何社会,不管它们的文化基础如何,都能走向工业化、现代化。近几年某些东方国家取得了成功的经验更强化了这种信念。然而,最近本地区的经济危机和失败提出了一个社会的工业/经济体制和其文化基础之间的关系的问题,可以看到,单纯依据看得见的社会变化和统计经济分析来预测未来,而不考虑社会文化基础的发展与变更是危险的。
麦克斯·韦伯Max Weber 声称资本主义的精神和文化基础是基督教教义,对此颇有争议。日本是非基督教国家,在经济上获得了巨大成功;前苏联经济的发展令人瞩目,然而,苏联的失败,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近来日本在经济上也大受挫折。需要有新的研究,来判断这些现象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正常的、暂时的现象,还是有更根本的问题。我们可以姑且不论韦伯观点的是非,有一点是明显的,经济的发展除了有形的因素诸如资本、技术之外,还有其他的必要因素。一些社会的、文化的基础,诸如理性信念、职业信念、道德等对经济发展、工业化、现代化也是必要的条件。
费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 在他的新书《信任》Trust 中说,“信任”是个重要的社会资本。他强调说,诚实、可靠、善于合作和富有责任感等是一个社会存在必需的社会美德。根据我国的不长的工业化、现代化经验,如果不致力将这些美德深植于我们的社会之中,任何经济发展都不可能。
韩国社会过分强调在信息社会中“价值观”的改变,认为在工业化社会中的一些社会理念已不适用于信息社会。然而,仔细观察一下,我们不难发现,工业化社会和信息社会的主要差别在于技术领域,而不是人文领域,毋庸置疑的是,在可预见的未来,社会信念、社会美德仍是信息社会在文化方面的基础,这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应持之以恒。
二、职业教育的变化和扩展
1职业教育范围的扩展
①从生产中心的职业教育向顾客中心的职业教育扩展
早先在韩国,“职业教育”关注的是操作生产机械的技能。只是近十年来,“顾客满意第一”的概念才被系统地引进到韩国。舆论通常以为制造业需要高水平的知识和技术,伺候顾客的服务行业不需要高水平的知识和技术,似乎谁都能干。我们没有意识到今日之零售业、食品业、运输业、房地产业也需要高技能。当代意义的服务行业与工业化初期时代大不相同,至少从职业教育的前景看来是如此。
②从工厂技工教育向办公室职员教育扩展
过去职业教育主要致力于培训工厂技工,对办公室岗位的培训不过是计算、打字等。计算机成为办公室个人必备之物后,计算机培训成了普遍要求。起初,对办公室职员的培训主要是为了提高办公室工作效率。随着在办公室里创造出的增值逐渐大于生产的增值,培训办公室职员的教育被认为是当代最重要的职业教育之一。
③从培养生产/服务型人员向培养智能型人员扩展
当服务性产业超出了仅是零售、食品、运输等行业之后,在办公室以及实验室中创造出了新的、更高的附加值。随办公室、实验室中创造的价值逐渐增大,人们认识到培养智能型工人的重要性。现在的低档次的办公室工作越来越计算机化、越来越复杂,接近过去的高档次的要求,高、低档次的工作之间的差距缩小了。
2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变化
①职业能力结构变化
迄今,职业教育注重的是培养职业岗位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很少涉及处理人际间关系的能力。指导思想是认为:雇员就是用所学到的技术知识按指示完成既定任务。这就是为什么管理的教育只为经理而设,似乎非管理人员不用学管理。然而,现在人力结构的变化要求非管理人员也要学管理。
许多学者指出人力结构的变化趋势在从金字塔型趋向扁平型。这种变化并不能理解为高层的管理者和底层的劳动者保持原状态,只是去掉了中间层。事实上,扁平型结构的高层管理者需要具备某些原属中层人员所需的能力,同样,扁平型结构的底层劳动者需要具备某些原属高一层次人员所需的能力。职业教育应适应这种变化趋势。
②技术的和基础的能力
随着产业社会日趋复杂化,新的职业和岗位层出不穷。往日职业教育局限于使劳动者获得某一职业岗位的技术知识和技能,如今这种专门的能力已不足以满足工作需求,还需要有更基本的、通用的能力,即基础能力。尽管学者们对基础能力都包括什么各有不同看法,但普遍同意的内涵有: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系统思维能力、计算能力、合作能力、使用计算机能力等。这种需求的背景主要是:
i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化、系统化、网络化的趋势要求有更高水平的基础能力;
ii劳动者需要能不断学习新技术,要有适应快速变换的柔性能力;
iii非西方的国家需要有自己的社会文化基础,才能利用本基于西方文化的技术走向工业化、信息化。
③职业教育与从业经验
学员通过教育和培训取得知识和技能,其中实践和从业经验很重要。过去,一个人一生只干一种职业,长期的从业经验就意味着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提高。然而,今日技术能力变化太快,其内容的更新周期也很短,似乎从业经验的重要性降低了。但是,基础能力变化不那么大,职业能力的提高仍然需要从业经验。例如:操纵现代化飞机都是计算机化的,对飞行员的技术能力要求变化很大,而基础能力,如处理紧急事故的能力,变化不大,所以还要求有长时间的飞行经验,取得基本能力,而不能仅靠模拟驾驶舱培训。
三、基础能力培养的实施
基础能力教育本应始于中小学教育,使这些能力深植于一个人的习惯之中,因为一个人等成人之后再改变思维方法和习惯就困难了。然而,许多发展中国家只致力于技术能力的教育,忽视了中小学阶段的基础能力教育。这将会严重地妨碍未来的新增劳力的发展。
企业公司提供的技术能力培训可能包含某些基础能力,并不是出于教育理论的认识,而是因为企业培训的性质决定了要讲求有效性。许多企业从发达国家购买培训课程,但其中并不包含基础能力训练,即使包含,韩国的公司也未必意识到。在韩国,进行技术教育的先决要求与条件和发达国家有很大差别。所以,在韩国,企业公司不得不对职工进行某些本来应在中小学完成的某些基础能力教育,成为公司的额外负担,而且要改变成人已形成的个性是效率不高的。这种努力还得不到社会的赞赏,尽管有人称赞韩国的企业集团对经济的发展有贡献,并且率先引进了某些现代文化诸如:精确理念、质量控制、顾客满意至上等,但还不是公众的共识。
技术教育如果缺少基础能力是达不到教育与培训的目的的。就目前情况而言,学校培养出的毕业生的基础能力还达不到市场的要求,企业公司还得承担这方面的教育。所以结论是:需要尽早在中小学教育中进行基础能力教育,形成制度。与此同时,学校、部队、企业公司、政府应齐力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基础能力教育体系。基础能力教育应成为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不这样,只学技术能力是不会长期有效的。